其他
印度“自裁”四年,求和
全文共2105字,图片3张,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。文章转载于“敲山札记”▼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,尤其是在经济、政治和军事上,不断挑起冲突和对抗。无论是在边界问题上,还是在经济领域,印度始终试图通过各种手段与中国竞争,争夺“东方大国”的头衔。然而,经过数年的对抗,印度似乎意识到,自己已被逼到了悬崖边缘,经济的崩盘已不可避免。在此背景下,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·米斯里(中文名唐勇胜)近期确认将于1月26日至27日访华,讨论包括直飞航班、签证、贸易等多方面的合作问题。这一行为,仿佛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,它终于意识到,唯有重新恢复与中国的合作,才能从死局中解脱出来。这场“求饶”背后的原因何在?从印度自我封锁中获取的痛苦经验可以窥见一二。印度对中国的全面“封杀”始于2019年,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中国投资、贸易和人员往来的措施,甚至将签证和投资审核严格到极致。印度外交界一度把这种“对抗”看作是一种“国家安全”的举措,但事实证明,这样的做法让印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首先,从签证政策上来看,印度实施了亚洲最严格的签证限制措施,导致中国技术人员和企业面临严重困境。印度对中国签发的工作签证数量急剧下降,去年总数不到1万,而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的技术人员,也常常面临莫名其妙的拒签。印度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门更是受到这一政策影响,导致许多正在印度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因签证问题被迫中断工作。更为严重的是,由于这些中国技术人员无法按时到岗,印度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,特别是在电子和制造业领域,出现了停工和扩建计划的全面搁浅。这直接导致了印度许多重要产业的倒退,也为印度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。再看印度的投资政策,印度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,开始对中国的投资项目进行严苛审查。任何来自中国的企业在印度投资,都必须通过繁琐的审批流程,并接受多部门的严格审查。特别是在调查过程中,印度腐败问题尤为严重,许多中国企业在此过程中被迫支付额外费用,以便顺利完成审批。而这一系列问题使得许多中国企业选择放弃印度市场,投资计划被搁置。根据官方数据,2023至2024财年,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值降到了226亿美元,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。与此同时,印度对中国实施的种种限制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,反而导致印度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遭遇了直接的经济损失。到目前为止,印度的经济损失已经接近150亿美元,预计出口额损失达到了70亿美元,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增速也因此放缓了5个百分点。印度对中国的制裁没有改变贸易逆差,反而使得贸易逆差问题愈发严重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,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从原本的340亿美元飙升至850亿美元,几乎扩大了两倍。印度本土的“中国制造”产品逐渐消失,最终不得不重新依赖从中国进口。印度过度抵制中国,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,反而让印度经济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,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体系,印度无论如何抵制,都无法避免对中国的依赖。印度领导人莫迪曾经承诺要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2015年的16%提升到25%,然而由于中国技术和工人无法按时到位,印度的制造业占比已经下降到了13%。这意味着,印度不仅无法实现经济转型目标,反而在中国的技术封锁下,不得不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困境。大量原本打算前往印度的外国投资者,纷纷撤离印度市场,取而代之的是失业潮的加剧。印度已经连续四年出现大规模失业,每年有数十万劳动力失去工作,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因此增加。印度的制裁政策并没有使他们的经济摆脱依赖中国的局面,反而让国内经济陷入了“恶性循环”。印度不仅承受了失业和生产力下降的压力,还需要支付巨额的毁约金,以弥补那些无法按期完成的出口订单。根据最新的报道,印度制造业的崩盘将直接影响到印度未来几年内的经济增速,政府甚至需要依靠外资来维持国内经济运转,但这些外资在当前政治局势下已经选择远离印度。面对这一连串的经济困境,印度终于认识到“抵制中国”并非解决问题的良策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供应链枢纽,印度无论如何封锁,都难以脱离中国的影响。面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,印度不得不低头,寻求与中国恢复合作的机会。维克拉姆·米斯里的访华,不仅是印度外交的现实转变,更是印度政府在经济困境中深刻自省的体现。为了拯救已经接近崩盘的经济,印度已经没有其他选择,重新和中国展开合作,成了唯一的出路。从外交辞令到实际行动,印度终于明白,制裁中国,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。所谓的“经济对抗”不过是政治的幻想,而中国早已通过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国际合作体系,展现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无可替代性。印度希望中国能够放下过去的对抗,重新建立合作关系,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会轻易“放过”印度,又是一个问题。中国始终坚持“合作共赢”的原则,既不愿看到印度崩盘,也不希望看到印度成为外部势力的棋子。若印度能够真正放下偏见,与中国携手合作,未来的中印关系或许会迎来新的篇章。然而,这一切的前提是,印度需要停止无意义的对抗,放下政治上的幻想,脚踏实地,面对经济现实。如果印度仍继续将中国视为对手,将合作当作妥协,那它的经济困境恐怕还将持续,甚至恶化。图片源自网络